首页 > 生肖解释 >

基层减负怎么减?四大具体实践破解 “忙乱累” 困境
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15:22:44来源:
一、拆 “形式主义枷锁”:让基层从 “文山会海” 中脱身
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 “重灾区”,为基层减负首当其冲是打破这类 “虚功” 束缚。具体表现为会议文件的 “精简化” :多地明确 “无会日”“无文日” 制度,要求会议时长不超过 90 分钟,同类会议合并召开,杜绝 “以会议落实会议”;文件起草推行 “短实新” 风格,严禁 “穿靴戴帽”,重复内容直接标注引用,避免基层干部反复 “抄作业”。
更关键的是 **“留痕” 要求的理性回归 **:以往基层动辄要做 “精美台账”“彩色展板”,甚至为拍一张 “工作照” 反复摆拍,如今多地明确 “非必要不留痕”,仅保留核心工作记录,且台账材料可通过数字化平台自动生成,无需人工手写或打印装订;部分地区还清理了 “僵尸微信群”“冗余 APP”,规定部门不得强制要求基层干部 “每日打卡”“实时上报”,避免 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 消耗精力。
二、改 “考核指挥棒”:让基层从 “多头迎检” 中松绑
考核评价曾是基层的 “紧箍咒”—— 多个部门各自考核、标准不一,基层往往要为一次检查准备多套材料,甚至 “迎检占用 80% 精力,干事只用 20%”。为基层减负的具体表现,正在于考核机制的 “集约化” 改革:一方面推行 “多考合一”,由地方党委政府统筹,将民政、应急、环保等部门的考核项目整合为 “一张清单”,每年集中开展 1-2 次综合考核,杜绝 “多头检查、重复检查”;另一方面取消 “唯数据论”,不再以 “报表填报率”“APP 注册量” 等量化指标衡量工作成效,转而通过 “群众满意度调查”“实地走访核验” 等方式,看实绩、重实效。
同时,考核权责更清晰:明确 “谁部署、谁考核”,严禁上级部门将本应自己承担的考核任务 “转嫁” 给基层;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,实行 “容错纠错”,避免基层因 “怕问责” 而 “层层加码”,比如部分地区规定 “非主观故意的小失误不追责”,让基层干部敢干事、不躺平。
三、整 “资源碎片化”:让基层从 “重复劳动” 中减负
基层工作常面临 “资源分散、任务交叉” 的困境:比如社区要同时对接街道 10 多个科室,同一项数据要向民政、统计、住建等部门反复报送。为基层减负的重要表现,是资源与任务的 “整合化” 推进:一方面建立 “基层事务准入制度”,明确未经审批,上级部门不得随意将任务摊派给基层,确需下放的必须同步配套人员、经费、权限;另一方面搭建 “一站式” 数字化平台,比如 “基层治理一张网”,实现数据 “一次采集、多端共享”,基层干部无需再 “多头报数”,群众也不用 “多部门跑腿”。
在力量整合上,多地推动 “综合执法队伍” 建设,将市场监管、城管、应急等部门的执法权限下沉到乡镇(街道),避免 “多个部门去同一家商户检查,基层干部反复陪同”;社区则推行 “全科网格员” 制度,一名网格员负责综合事务,不再分 “民政网格”“计生网格”,减少人力浪费。
四、护 “干事精气神”:让基层从 “心理负担” 中减压
基层干部的 “负担” 不仅是体力上的忙碌,还有 “权责不对等” 带来的心理压力 —— 比如 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出了问题基层先 “背锅”,导致不少干部 “多干多错、少干少错”。为基层减负的深层表现,是对基层干部的 “人性化保障” :一方面明确 “权责清单”,厘清上级部门与基层的责任边界,比如 “政策制定由上级负责,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基层可提建议,不承担决策失误责任”,杜绝 “甩锅式问责”;另一方面保障休息权益,严禁 “无条件加班”,要求基层干部每周至少休息 1 天,重大节假日轮休补休,部分地区还设立 “心理疏导室”,为压力大的干部提供情绪支持。
此外,多地还优化基层干部晋升渠道,明确 “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者优先提拔”,避免 “干得好不如写得好”,让基层干部有奔头、有干劲 —— 这既是 “减负”,更是 “赋能”,让基层真正成为 “干事创业的舞台”,而非 “消耗精力的泥潭”。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为非经营性网站,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