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五篇
发布时间:2025-08-29 15:22:25来源:
篇一:走进红墙,触摸历史的温度
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前,青灰色的砖墙、木质的门窗,带着岁月的斑驳,却比任何史书都更直观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。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会议室里的长方桌、藤椅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—— 想象着 1935 年 1 月,正是在这里,一群心怀家国的共产党人围坐于此,在生死攸关的时刻,以无畏的勇气纠正错误、确立方向。
墙上的地图标注着红军长征的路线,每一条蜿蜒的线条都藏着无数艰难险阻;展柜里的煤油灯、旧文件,带着先辈们的体温,让 “实事求是”“独立自主” 不再是抽象的词语,而是具象的抉择与坚守。走出会址,庭院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,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,恍惚间仿佛能听到当年的争论与呐喊。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,却有着最厚重的历史分量;没有激昂的口号,却让每一个参观者都真切感受到:今天的和平与幸福,是无数先辈在黑暗中寻路、在困境中突围换来的。
篇二:从遵义会议中汲取信仰的力量
参观遵义会议会址,最触动我的不是展品的丰富,而是那份在绝境中绝不放弃的信仰力量。当年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党内路线分歧又加剧了危机,可就是在这样的 “至暗时刻”,共产党人没有退缩、没有动摇,而是以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,直面问题、修正错误。
在会址的影像厅里,看着纪录片中红军战士穿着草鞋、扛着步枪,在崇山峻岭中跋涉的画面,再对比会议室里那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,我忽然明白:信仰不是凭空而来的热血,而是在认清困难后依然选择前行的坚定。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,虽没有枪林弹雨的考验,却也面临着工作与生活中的 “困境”,而遵义会议传递的 “不唯上、不唯书、只唯实” 的精神,正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 —— 只要心怀信仰、立足实际,就没有跨不过的坎,没有解不了的难题。
篇三:一次让我读懂 “初心” 的参观
此前总在课本里学习遵义会议的历史,直到站在会址的会议室中,才真正读懂了 “初心” 二字的重量。当年共产党人争论、决策,不是为了个人得失,而是为了 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” 的初心;红军战士爬雪山、过草地,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为了 “为人民谋幸福” 的使命。
在会址的陈列馆里,有一封红军战士写给家人的家书,字迹潦草却饱含深情:“我走了,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好好活着。” 这句话让我红了眼眶 —— 先辈们的 “初心”,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愿意为了他人幸福牺牲自我的赤诚。反观自己,作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,或许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可以在岗位上认真负责,在生活中善待他人,把 “初心” 融入每一件小事里。离开会址时,夕阳为红墙镀上金边,我知道,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,更是一次对自我的警醒:莫忘来时路,莫负先辈恩。
篇四: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回响
走进遵义会议会址,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过去的历史,更是一种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当年会议确立的 “实事求是” 原则,至今仍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准则 —— 无论是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决策,还是企业经营中的战略调整,亦或是个人成长中的选择,都需要立足实际、直面问题,这正是遵义会议精神在当代的鲜活体现。
在会址的互动展区,有一个 “假如你是当年的决策者” 的模拟环节,让我真切感受到当年选择的艰难。这也让我想到,如今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更需要从遵义会议精神中汲取智慧:不盲目跟风,不畏惧挑战,以理性的思考和坚定的行动应对变化。离开会址时,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观,孩子们认真听着讲解,眼中满是好奇与崇敬 —— 我忽然放心,这样的精神不会过时,它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,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。
篇五:红墙内外,皆是传承
站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庭院里,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,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有朝气蓬勃的学生,有身着正装的党员干部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肃穆与敬意。我想,这就是传承 —— 红墙内,是先辈们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的历史;红墙外,是我们用行动与坚守延续的精神。
参观过程中,一位老人指着展柜里的旧军装,给身边的孙子讲起自己父亲当年参加红军的故事;一群大学生在会议室里重温入党誓词,声音铿锵有力。这些画面让我明白,遵义会议会址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,而是一座精神的 “加油站”,它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,都能在历史的回望中找到前行的力量。走出会址,街道上车水马龙、高楼林立,与会址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,却又和谐共生 —— 这正是先辈们当年奋斗的目标,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守护的成果。传承遵义会议精神,不需要豪言壮语,只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,脚踏实地、砥砺前行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为非经营性网站,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